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一)
  文学批评家韦勒克(WeIlek)和沃伦(Warren)曾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说,“从作家的个性和生平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研究方法。”事实的确如此,尽管批评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不少要摒弃作家权威,如将文本视作纯文字符号的解构主义,但著名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J.Hills Miller)在阐释华兹华斯的《序曲》时,也要拿作家在1815年的“序言”中说过的话来作依据。虽然从尼采的“上帝死了”到罗兰·巴尔特(Rolland Barthes)的“作者之死”中,人们得到了思想的解放和多元化、更具活力的文学批评,但“上帝”总是死而不僵,“作者”总是不时地站出来说话,他/她与文本的主题、结构、选材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抹也抹不去的联系,作者伏案建构的影子终究是印在了字里行间,向读者提示着他/她的存在。读者尽可以因自己的经历、体验、心境、阅读范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持有己见,作者也尽可以从传统的文学批评,尤其是传记批评的中心地位退去,但全然抛开作者的批评在多数情形下是不牢靠的,有时候听听作者说些什么还是很有必要的。如亨利·詹姆斯在写《一幅淑女的画像》之前,曾写信给朋友说,他要写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天真、单纯、充满热情和求知欲望的美国少女是怎样在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又狡黠世故的旧大陆成了牺牲品的。如果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读到了这一层,哪怕是多种解读中的层面之一,我们就不能否认作者意图的存在。事实上,小说主人公阿切尔小姐确是这样一个人物。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再如小说家左拉,他也曾因不同意批评家对自己作品的批评,破例为自己的小说作序,对作品加一点说明。由此可见若要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读解一个文本,将作者的发言权全部剥夺,将“作者形象”彻底赶走,难免会有失公允,有失偏颇。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不仅仅是作者,他/她也是自己作品的一个读者,一个特殊的、有双重身份的读者,“读者接受”,任何批评也应有他们一份。我们不能硬性规定他们既是作者,就不能再是读者,批评家不能打倒了作者权威,却又树起了自身权威。在我们读解一部作品时,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个性、见解,是绝对有益而无害的,而这方面的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作者传记或自传。赛珍珠就曾在其自传中,向读者谈到了诸如《母亲》等作品的创作初衷和人物原型,这对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无疑是极有帮助的,正如前文所引韦勒克的话那样,赛珍珠的自传为我们的读解,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参照系,这也是笔者要研究其自传的原因。
                         (二)
  众所周知,瑞典学院颁给赛氏一九三八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获奖评语中,说她得奖的理由是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这表明了赛氏的成就不仅仅只是她的小说创作,也体现在她的传记作品上。虽然评奖委员会所指的是她为父母所写的《离乡背井》和《战斗的天使》两部传记,但赛氏于一九五三年所写的自传《My Several worlds》以及一九六二年的《A Bridge for Passing》,也均属传记作品中的杰作。前者出版的汉译本的译名为《我的中国世界》,而作为该书译者之一,译名的欠妥之处我自然深知。虽然它可以涵盖本书的主要内容,但并不反映其全貌,更确切的译名应是《我的几个世界》。
  赛氏自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真实感人。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要旨,更是传记文学的灵魂。赛氏在书中,丝毫也不掩饰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在她写这部自传时,冷战犹酣,东西方关系、中美关系仍十分紧张,而她却能坦然宣称她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文化。笔者在此不再引述书中片段,因为要引的太多了.这种爱的情感的流露,几乎从头至尾都在感染,每一位读者。在书中,赛氏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满,她不满外国军舰在中国内河出现,不满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威逼中国签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不满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但同时,她也对义和拳及北伐军对白人的杀害感到震惊、恐惧和不解。这一切都是她的真情实感。爱与憎、同情与困惑都写得真实可信。
  赛珍珠毫无保留地向读者敞开了心扉。在描写她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时,她敢于剖析自己的情感:“永诀已无法避免,有时我甚至还盼望那一刻早点到来,赶快结束。这是青春年少的残忍,是任何人都难免会有的。”当阿妈告诉她母亲巳不行了时,父亲和她妹妹都去了母亲床前,而她却只是呆呆地站在走廊上。“若是她神志尚清,我会强迫自己,也许是很愿意去见她最后一面,听听她的临终遗嘱的。然而,母亲一直昏迷不醒,我去与不去,她永远不会知道了……我只觉得自己的血肉正从母亲的躯体上被撕扯下来。我真想去见她一面,可我又做不到。”母亲死后的第二天,一个传教士邻居要她在母亲盖棺前再去看一眼,“尽管不大情愿,但我还是走了进去。我只向那几乎无法辨认的苍白的面容瞥了一眼。便冲出了房问。”看过以上记述,有谁能不为作者的真实、作者的勇气而感慨、而折服。坐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交谈的是一位如此坦诚的人,这“青春年少的残忍”有几个人敢于承认呢?就真实性而言,这部自传足以和人们交口称赞的《忏悔录》相媲美。在国外评论界、文学界,许多人否定赛珍珠的文学成就,其名字常被人“遗忘”,这部自传就更是少有人提及,虽然在刚出版时赢得了一些喝彩,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几部******自传之一。
                        (三)
  赛氏自传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质朴流畅。贺祥麟先生在《我看赛珍珠》一文中,说他青年时代即十分喜欢赛珍珠,因其“英文写得很漂亮,风格朴实,文笔流畅。”在郭英剑先生所译《外国名家论赛珍珠》中,我们也可读到这样的议论:“布克夫人的创作简洁而自然。”瑞典学院的授奖词也说赛珍珠“语言具有生动的自发性,清新流畅.洋溢着亲切和深情的幽默。”的确,赛氏的文笔总的看来清新自然,语言受狄更斯的影响很深。陈嘉先生曾论及狄更新,说他语言灵活,准确、幽默,而狄更斯是赛氏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狄更斯全集,我读了一遗又一遍”,“我七岁开始阅读查理·狄更斯,他的小说对我同样有很太影响”,“狄更斯全集,我大抵每年要通读一遍。”此外,崇尚自然的中国文化、中国小说及中国人幽默的天性,无疑也深深影响了她,使她在遣词造句时以自然为原则,摒弃那些艰深的词汇与华而不实的语言。赛氏在其获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说,“中国的小说是用‘白话’写成的,或者说是用人们平常说的话写的……其结果是一种非常流畅可读的文体”;“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者说在中国,人们是这样教给我的——最重要的应该是‘自然’,就是说丝毫不矫揉造作,非常灵活多变,完全听凭流过他的头脑的素材的支配。他的全部责任只是把他想到的生活加以整理,在时间、空间和事件的片断中,找出本质的和内在的顺序、节奏和形式。”
  以上我们概括了赛氏语言的主要特点及对她产生影响的因素。空说无凭,还是让我们深入到原作中去,看一下赛氏的语言,因为译文虽然追求在风格上******限度地靠近原作,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终还是隔了一层。以下是赛氏自传《我的几个世界》的前三句:
  This morning I rose early,as is my habit,and as usual 1 went to the open window and looked out over the land that is to me the fairest I know.I see these hills and fields at dawn and dark,in sunshine and in moonlight,in summer green and winter snow,and yet there Is always a new view before my eyes.Today,by the happy coincidence
which seems the law of life,I looked at sunrise upon a scene so Chinese that dId I not know I liv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obe,I might have believed that it was from my childhood.
  “起床”在英语中既可以用get up,也可用rise,但显然后者更为简短,所以为赛氏选用。as is my habit与and as usual粗看似有语义相重之处,有啰嗦嫌疑,但细加分析就可看出,前者主要用来说明起床早是她的习惯,后者则用来修饰另一个动作;从更深一层讲,这种habit与as usual的“重复”,也是在加深着另一个意思,即作者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一切都在规律之中。这第一句话就已经使读者了解或推测到了作者的许多方面:饮食起居乃至个性等。“and”一词粗看上去也似用得过多了些,但它们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讲.这是自传。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向读者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过去,作者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使自己更易被读者接受、能更好地交流这个问题。作者明智地选择了口语体.因为这种语体可以让读者产生亲切感,而and正是该语体/语域的一个显著标识(marker)。此外,and的使用还使得语言节奏减缓了下来,又给人娓娓道来之感,作者虽未直言,要读者平心静气听她讲述,但这种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看似多余的and,却使作品一开头就设定了全书的基调——口语化、朴实、自然。第二句中几个介词短语的并列铺排.却又使语言增加了美感,增强了语言的跳跃性与节奏性,使得谈话不仅不致沉闷,而且变得生动起来。其中第一个and后省去了一个与前边相同的介词,而第二个and后却没有省略,第三个and后又再次省去了介词.这既保留丁英语辞格paraIIelism的修辞效果,又避免了辞格运用中的不必要的重复,同中有异,语言富于变化。
  曾有一些论者批评赛氏的语言,说她的英语不地道,这也未免有失公允。赛的小说及其他作品中,多写中国的人或事,而若要将其中中国人的语言及中国特有的东西用英语表述,是很不容易做好的,是任何一个作者都会感到吃力的事情。赛氏书中有些词句,特别是人物会话中的词句,对于英美读者和中国英语学者来说,不是他们在其他英美作家作品中所惯常见到的,文化的相异使语言的互换举步维艰。如中国仆人或老百姓旧时对大家闺秀称呼“小姐”,而用英语的miss或young lady(见汉英词典》)又岂能与之对等?所以赛珍珠另有说法。当一个送奶人称呼她“小姐”时,赛的英文是Little Sister。原文是:
  Little Sister—I truly boiled it,knowing that foreigners always drink only boiled water.Besides,the milk is so rich 1 feared it would make your honoured mother ill.这样的称呼,包括honoured mother“令堂”,岂是英语所惯用?赛对此也是很清楚的,只是不得已罢了。
  在中国,亲友出门回家,家人或朋友最普遍的问候都是“回来啦?”当赛在自传中写到她从国外回来,中国农民朋友们迎上来热情问候她时,英文便是:“And have you come back?” they shouted, “It is good---it is good.”这显然也是从汉语直译过去的,不合英美习惯。赛氏作品中这种情形还有很多,尚营林先生在其《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一文中曾说,“在细心阅读她的英语作品时,我们常可发现一些‘汉译英’的痕迹。”范存忠先生也曾谈到赛的“中国英语”(注意,不是“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并举例说赛的“七口之家”的英文即为“a family of seven mouths”。除了翻译的痕迹之外,在语言思维上,我们也能看出汉语对赛的英文写作的影响。如中国人在叙事时,总是先说时间后说事件,而英美人则有时先说时间,有时后说时间,且以后说者居多。若将时间状语放句首,则多为强调或者是故事开头时的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赛珍珠因其母语是汉语(她在自传中曾多次提及)所以其思维方式也更接近中国人.其英文句子中的时间状语大多放在句首,且不是为了强调,我们所引其自传开头的三句中.有两句的时间状语都是放在句首。书中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例子.如一五三页有这样一段:
  Now when I remember that American doctor I think of one experience.We shared togerher.I had often to help him in one way or another,and one night,long after midnight,I heated a knocking on my door.When I opened it,there stood the doctor,a tall,thin American figure with a lighted lantern in one hand and i the other his bag.其中的时间状语无一例外地放在了句首。
  总之,赛氏自传的语言自然朴实.生动流畅,别具特色,作品语体很好地服务了作品语旨,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它符合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
                        (四)
  赛氏自传的第三大特点是其不同一般的结构。传记写作大都以时间为序,从出生写到去世或写作之日,而赛在这里却以地点为主线,以地点搭起了主框架。自传开篇写她在宾夕法尼亚的寓所早上起来所见所思,继而转入对童年的回忆;第二部开头写她到了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麦金利总统的故乡,并由这个总统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接下来又是印地安那州,并从该州的一些特点联想到她在中国的生活。再下来又是南达科他州,并从该州的两个地点,谈到她的中国故乡……整部传记就是这样一步步展开,有眼前情景引发回忆,并在回忆中夹叙夹议,东西比较、中美对比、中国世界、白人世界、内心世界、其他国度……但是,整部书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因为作者的回忆大致还是遵循了由童年到中年这样的时间序列。
  此外,这种以地点为主线的结构特点与该书的篇名,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作者要谈的是她的几个世界,而世界正是由一个个地点组成的。这或许也是作家的一个有意安排吧。
  
  该文原载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83~86页。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