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镇江岁时节令,在(元)《至顺镇江志》、(清)《光绪丹徒县志》、(清)陈庆年《西石城风俗志》中,均有所记述。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岁时风俗己有所变异,这里略记镇江一年中较有特色的主要节令风俗(以下时节月日均系农历)。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为“春节”,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旧时初一开门,即放“爆仗”,称之为“开门爆仗”,寓意“连升三级”。
  正月初一,镇江有“秤江水”的习俗。元代《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介绍,“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岁岁不差。”
  从正月初一开始,男女老幼皆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示新的一年开始。早晨,喝枣子茶,吃汤圆、年糕,象征“早发、团圆、高升”。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馈赠给晚辈红纸包(压岁钱),民谣:“压岁、压岁,长命百岁。”
  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相拱手拜年,同贺:“恭禧发财,万事如意”等。春节家家摆设果品,均取吉祥口彩:糖果为“甜甜蜜蜜”、桔子为“走大局”、红枣、黑枣为“早(枣)生贵子”、花生为“长生果”等。
  新年扫地,一般由外向内扫,垃圾也不倒,以示聚财。
  春节“拜年”谓之“跑年”;馈赠礼品,谓之“年礼”;互相请酒,谓之“吃春酒”。

〖正月初三“小年朝”〗
  正月初三为“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女婿、寄儿女要赴岳父母家、寄父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财神日”〗
  正月初五为财神菩萨生日,俗称“五路财神日”。民间传说,“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玄坛。”
  镇江正月初五财神日,有“骑驴子上金山”之俗,俗称“拾金子”,是个含有美好追求的习俗。旧时,初四晚接财神,初五商店开门营业,有民间艺人装扮成“财神爷”,手捧“元宝”,抢接“财神进门”,放鞭炮,说喜话,讨喜钱,祝福主家财运亨通。如:“财神财神进大门,/两脚踏的是金银;/一棵摇钱树,/一个聚宝盆,……”又如“财神进门来,好!/又有喜来又有财,好!……”唱得主家高兴,发给赏钱。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镇江民谚:“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为“试灯日”,正月十五,家家放爆仗,户户吃汤圆(元宵),正月十八落灯,晚上合家吃面条。象征团圆、吉祥、长寿之意。父母在元宵节前给新出嫁女儿送灯,名日“吉庆”。
  镇江元宵节向有张灯、放灯、观灯习俗。苏东坡《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赵尧注:“北寺在润州,上元最盛。”可见,古代镇江灯会是很盛行的。
  “两浙(浙东、浙西)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斗女工之纤巧。”每逄灯会,五色灯彩斗艳,银花火树照人。所制花灯有“走马灯”、“兔儿灯”、“老虎灯”、“鲤鱼灯”、“金蟾灯”、“螃蟹灯”、“龙灯”、“水漫金山灯”、“唐僧取经灯”、“灶灯”、“西爪担子灯”、“荷花灯”……,只只奇巧争艳。过去,现在大都用彩绢、色纸精扎而成,大都改为五色塑料花灯。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的生日。丹徒西石城风俗,儿童剃头,穿耳入学读书,均在是日。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带“活猴”比喻女儿和外甥女。家家接姑娘回娘家。
  《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民间风俗,这一天凡是食品均带个“龙”字,如“龙耳朵”(饺子)、“龙子”(米饭)等,吃了这些带“龙”字食品,干活腰不疼。
  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摺子满,小摺子流。”过了“惊蛰”,农事即将开始,带回女,好好庆贺一翻,准备迎接大忙来临,人们期盼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花朝〗
  传说,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又称“花朝节”。当日给花果树缠红绸条、插红纸小旗,名为赏红。传说这样能使花木繁茂。

〖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俗称“挑荠节”。
  镇江民谚云:“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民间流传是日,有至郊外采摘荠菜的习俗。旧时,以荠菜花供奉家堂。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这一天,晋文公禁火而冷,以哀念介子推被焚绵山。《岁时杂记》:“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丹徒、丹阳、扬中至今保留门上插柳。清明节后一天丹徒东乡一带人有结伴爬圌山的习俗,是日有数万人爬圌山,登高“望绵”,民间称之为“黄明节”(又称“望绵日子”、“黄明日”。)。

〖清明〗
  清明节多在农历三月,公历的每年四月四日至五日。《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为扫墓、踏青的节日。“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见《帝京岁时纪胜》)“行乐过清明。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见僧仲殊《南徐好》)。可见古时清明景象。
  民间谚语“清明麦子挂纸钱。”清明,家家扫墓、踏青。
  清明前后,丹徒华山村流传有青年男、女至玉女墩(《华山畿》遗址,烧香、烧纸钱,祈求婚姻幸福古风。
  近年,人们除祭祖扫墓外,单位组织集体春游,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功绩,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五月初五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风土记》云:“仲夏端午,初也。”因“午”时,烈日当空,阳光灿烂,又称“端阳”。
  端午节起因多种,主要说法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汩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续齐谐记》“……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因此,端午节家家户户还包粽子,吃粽子。
  镇江还流传“端阳”,吃“十二红”习俗,传说可以避邪。“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
  民谚云:“五月端午节,家家都把毒虫灭。”
  端午节也是个讲卫生的节日。民间是日有辟瘟除疫的习俗,这体现人类对瘟疫的预防与抗争。人们给孩子挂香包、穿老虎衣、老虎肚兜、绣五毒以及居室悬挂钟馗像等习俗,均为除毒避邪。
  小孩子手足绕百脚绳,又称为“五色丝”。《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鬼及兵,一名长命缕……”
  镇江面临大江。旧时,端午节赛龙舟盛行,而且独具特色。明代,张岱曾将镇江赛龙舟与杭州、无锡、南京等地作过比较,他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有龙船,龙船无瓜洲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可见,镇江金山竞渡早已闻名于世。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五月二十二日前后。乡俗,“夏至”插秧,谓之“三莳”,邻明相醵酒,谓之吃“洗泥酒”。“夏至日”,男女小孩以秤权轻重,谓之“秤人“,食李,可免疫气。以新麦、蚕豆煮饭(粥),名曰“夏至饭”(粥),互相馈赠,不疰疾。

〖七夕鹊桥会〗
  七月七日为“七夕”,俗称“七巧节”、“乞巧节”。
  《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民间传说,这一天,牛郎(星)与织女(星)鹊桥相会,人们歌颂他们对爱情的忠贞。赞为“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面。”少女月下穿针,谓之“乞巧”,意为向织女乞讨巧织技艺,以求心灵手巧。民间流传“乞巧”游戏,阳光下端一盆水,取针放水面,水下针影儿细,手巧;针影儿粗,手笨。
  民间流传乞巧词:“七姑姑,来穿鞋。拙去,巧来!”“月亮姐姐对我好!朝我笑,教我眼尖手又巧!”
  如今,“七巧节”已演绎为我国的“情人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清明节和冬至节并称三大鬼节。这一天,家家烧纸祭祖,应在中饭前。镇江民谣云: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等不到中。这一天是佛教盂兰盆节,是日祭祖斋孤(在沟沟头、路边插棒香、化纸钱)。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节赏月是重要内容之一。此俗,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人们通过赏月,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崇敬和祝福。历史上,我国是个农业国,中秋佳节,正值农业秋收之时,为了庆贺丰收,人们采摘瓜果,自制月饼,祀月、赏月。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明田汝成《西湘游览志余》云:“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这一天,人们吃“团圆饼”、吃“团圆饭”、饮“团圆酒”。
  《西石城风俗志》记载丹徒祀月、赏月风俗“中秋节,以面为团圆饼,盛以筛。或簸箕。月饼、菱藕鲜果置其上,陈之门前,以祀月。早间必食小烧饼以白糖及菜为馅。”
  如今,祀月活动已自然消失。平常人家也不再自制月饼,多至商店购买各式甜、咸月饼,馈赠长辈和老人,取月饼形如满月之意,象征亲人团聚。民间风俗晚上吃应时瓜果,吃糖芋头、菱角、桂花藕粥,品尝月饼,赏月等活动仍存。近年,文化部门多在中秋佳节举办些灯会、晚会等赏月活动。

〖九月九“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六为“阴数”。九九重“阳数”故称“重阳节”、“重九节”。
  民间“重阳”,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吃菊花酒的习俗,据说,此俗可消祸。民间还流传吃重阳糕的习俗。因“糕”与“高”谐音,以取吉庆之意。《梦华录》云:“都人九日,各以粉面蒸糕相遗,插彩小旗,糁食丁 果实,如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仁之类。”如今,九月九日已定为“敬老节”。不少食品店免费向老人馈赠“重阳糕”,这种敬老新风,受到民众的赞誉。
  民谚云:“九月九,吃芋头。”、“九月九,剪石榴。”、“九月九,日头跟山走。”(说明“日短夜长”)、丹阳流传“九月九,九里糯米好做酒。”。

〖十月朝〗
  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又称“烧衣节”。旧时,是日为新亡人立碑、上坟、烧纸钱、送“朝饭”。此俗在民间已逐渐淡化。
  《西石城风俗志》记载:丹徒流传“以糯米为团,傅以芝麻而食之。谓之糍粑饭,佣工者,于是日定去留焉。谚云:吃得糍耙饭,伙计就滚蛋。”如今,已无佣工,但吃糍粑饭习俗仍存。是日了有些地方亦“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大冬“大似年”〗
  “冬至”俗称“大冬节”。《梦华录》云:“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祭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古人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
  镇江民谚:“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每逢冬至日,家家户户包汤圆,烧纸祭奠祖先。
  我国古代把“冬至”,看成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起点。
  《史记·律书》载:“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俗话说:“冬至入九”,“数九寒天”的“九”,便是从冬至开始。丹徒民间“九九歌”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镇江民间还流传“冬至水饺,夏至面。”的风俗。

〖腊八〗
  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为释迦牟尼成佛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腊八粥。”(见《岁时杂记》)。民间传说吃腊八粥是为了不忘勤俭的美德。
  腊八粥优劣大有讲究,考究的腊八粥用花生、莲籽、红枣、白果、栗子。红豆等煮熬,而一般的则是用青菜、黄豆、蚕豆、山芋、萝卜、南瓜、荸荠等煮熬。

〖除夕〗
  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便忙着迎接新年。
  丹徒流传一首迎新年的歌谣,生动地记述了年前的各项活动: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打肉;
  二十七,去杀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
  三十,坐一宿;
  初一,扭一扭。
  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执管百姓饮食起居和善恶的。每年,要灶老爷回天庭禀报,旧时闭塞灶俗称“官三民四”。即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家二十四日送灶。送灶时,灶台上供上果品和麦芽糖,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老爷上天,多说好话,不要打“小报告”,弄块麦芽糖甜甜嘴。麦芽糖乃胶牙糖,灶神受此优待,便“上天言好事”了。或曰牙齿被胶粘起来,好话、坏话不能说了。说明人们对神灵的谑弄,其实并不信神。当然,糖不仅供灶神,也是给孩子吃的。进了腊月门,孩子们吃了麦芽糖,不骂人,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打破盆碗,不准动刀、针、剪子等。万一打碎盆碗,大人便说:“岁岁(碎碎)平安。”
  镇江民谚云:“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到了二十四,家家扫房子,掸尘,打扫卫生,布置房间,裁制新衣,以乾乾净净的新面貌,迎接新年的来临。
  从二十五至二十八开始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磨豆腐、打肉、杀鸡、宰鹅、蒸包子、蒸馒头、蒸年糕、包饺子等。
   “二十九,贴道友。”,贴“道友”就是贴门神,左“郁垒”,右“神荼”。如今多改为贴春联了,家家都要贴上用“万年红纸”写的春联,或写春词,或书祝福之语。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了,新年头月取个好的“口彩”。
  扬中等地还流传在门楣或窗沿贴上“金钱”,避邪讨福。“金钱”大都是用大红纸或彩纸、金纸剪刻成各种喜庆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由于,“金钱”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以其避邪添福的意味已淡薄,如今更多的是为了美化环境,点缀过年的气氛。
  除夕之夜,家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守岁酒”。除了鱼、肉、鸡、鸭以外,必有“炒豌豆苗”,寓意“平平安安”;“炒水芹菜”寓意“路路通”;“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水饺”叫“弯弯顺”,寓意“万事顺意”等,均为讨个好“口彩”,以求心理上的满足。吃饭时,年长者坐上席,晚辈向长辈敬酒,祝福。然后,一家人围坐炉旁,守夜,叙述一年进步,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旧时,丹徒西石城村,除夕饭后,多集聚庙内,用新牛皮蒙的鼓置于架上,年轻小伙子轮流举槌击鼓,直至天明。如鼓被打通,预兆来年丰收;打不通,预示歉收。打鼓时,身子半蹲着,屁股撅起,称“撅屁股打鼓”,该庙俗称“撅屁股庙”(见《江苏省民俗志》。此俗,现己绝迹。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