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来稿交流 >> 来稿选登 >> 赛珍珠:在变换的历史语境中沉浮

*1938年赛珍珠因书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赞扬与批评始终与她相伴
  *美国评论界没有把赛珍珠当成自己的作家,而中国的读者和评论界又不大喜欢她写的中国故事。这才是她被轻视的主要原因
  *《大地》先后出版了8种译本,仅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印刷了12次,这在中国的出版史上是不多见的

赛珍珠是极特别的人物。她生在美国,但不到半岁就被当传教士的父亲带到中国,18岁回国读书,毕业不久又于1914年来中国照料患病的母亲。她童年的经历在其他美国人里,怕是没有过的。1938年赛珍珠因书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赞扬与批评始终与她相伴。在中国国内她是不受欢迎的,美国的安全部门也把她列为监视对象。据马祖毅先生的《世界翻译通史》,1949年至1978年,赛珍珠在我国基本上是反面教材,上世纪60年代《世界文学》和《文学评论》发表了三篇批判文章,说明“中国评论界对赛珍珠作了彻底的否定”。一生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物,反复被人刻意曲解,不能不说是赛珍珠的遗憾。

赛珍珠的《大地》

中国的评论家不重视赛珍珠,一般人还以为这与鲁迅对她做出的评价有关,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鲁迅的评价写于1938年之前,其时赛珍珠还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而且鲁迅是在与姚克的通信中附带提了一笔。鲁迅说,“先生要作小说,我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由中国人来做,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为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在中国的女传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不足为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与姚克书》,1933年11月15日)

对赛珍珠的作品略知一二的中国读者,自然承认鲁迅的评价是公平的,不会得出结论:“影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评论界对赛珍珠的看法的自然是鲁迅的意见。”(张子清,《赛珍珠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鲁迅的意见固然重要,但中国其他大作家、大学者如巴金等说得更明白,几乎是一棍子打死。巴老在世时说:“我素来对赛珍珠没有好感。她得了诺贝尔奖金以后还是原来的赛珍珠。”(朱雯,《思往事,惜流芳》,《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赛珍珠的译者之一朱雯在1939年6月23日《申报•自由谈》撰文《我对〈爱国者〉的感想》说:“赛珍珠的小说,平心一句,是没什么了不得的;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和事的描写,简直浅薄的可笑。她在《大地》中描写的中国农民生活,虽然可以‘向西方人买卖野人头’,而给我们自家人读了,总看得出许多破绽来。然而因为她是一个西方人,所以这一点认识,仿佛已够读者的敬佩。”(同上)朱雯的意见与鲁迅的大体相同,只是说得不含蓄。不喜欢作者的译者还要译作者的著作,这在翻译史上是少见的现象。

有人提出与上述相反的意见。伍蠡甫是最早翻译《大地》的,他在译序里指出:“作者取材多是事实,除了那些在运用的当儿、表现作者的主观外,大抵都能以为是事实的原故,非常精确地道出中国若干的社会状况。这些事实全书中比比皆是。”岁月流逝,昨是今非。对赛珍珠的评价也是如此。1991年,中国首次召开“赛珍珠文学创作讨论会”,徐迟为大会送来书面发言,说:“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位可敬又可亲的朋友是不够朋友的。……她写得不比我们最好的差,但比我们最好的作家写得多得多。”作家刘再复的态度就较为公允,他的意见与巴金正好相反:“我对赛珍珠有好感。”他的评价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作家对中国妇女惨苦命运的描写,似乎没有超过赛珍珠的。”(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北京文学》1999年第8期)可惜,意见与此相同者好像不多。

赛珍珠之所以受到轻视,原因主要还在于作品本身。

《赛珍珠》评传作者保罗•多伊尔指出,赛珍珠的作品写得过于浅白;故事注重连贯但缺少迂回;大众读者对此容易接受但批评家很难从纯文学的角度反复玩味,一句话,不如现代派作品耐读。赛珍珠对此有自己的解释,“所谓风格就是轻松流畅地写下去,简单清晰,用读者每天使用的短语,没有什么别的技巧,只是偶尔有几处描写,只能给某地或某人增加生动的色彩,但不致拖延故事的发展。绝对不能拖延故事。我们要的是故事。”(赛珍珠,《中国小说》,引自《赛珍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一句话,赛珍珠是为大众写作的。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