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上)

诺贝尔奖一直以来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个痛,话题不断被人再提起。其实诺贝尔奖长长的获奖名单里,不乏华人的身影,然而这些华人的发现和成就都是在国外得到的,只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诞生在中国,获奖者却是个外国人。我们还没有开放到将此殊荣作为自己的成就而欢呼的程度,不过,获奖者却将自己的文学成就归功于中国,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庄严地说:“我属于美国,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

她就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赛珍珠,她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892年,赛珍珠出身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她的父亲是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文名字叫赛兆祥。还在襁褓之中的赛珍珠就被父母抱到了中国。他们经由上海,先乘轮船逆长江而上,然后再改乘帆船,数日后到达清江浦,也就是现在的淮安。

赛兆祥一家在清江浦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传教的事业很难开展。于是,1896年,赛家决定乘帆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到古城镇江定居。这里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府城,居民众多,腹地广阔,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早就成为了被迫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外就有外国的租界,英美都设有领事,保护他们的侨民,因而成为各国传教士纷纷抢摊登陆的传教基地。

赛珍珠的幼年是在镇江西门外的润州山度过的。他们一家居住过的这座楼房后来改建成润州中学的教师住宅。童年时代的赛珍珠有着异于普通孩子的特殊生活经历,她在自传中写道:“我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小而干净的白人世界;另一个是忠实可爱的中国人世界——两者间隔着一堵墙。”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双重背景成就了她的人生,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和麻烦。

在童年记忆里,赛珍珠最怀念的中国人有奶妈王妈妈,王妈妈常常一边补缀袜子,一边给她讲“水漫金山寺”的民间传说,在重复了无数遍的摇篮曲和故事中,她学会 了她的“第一语言”汉语;还有那位瘦小干瘪的善讲中国历史故事的厨师,赛珍珠缠着他讲了无数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故事。10岁那年,父母还为她聘请一位姓孔的前清秀才为她的家庭教师,教她读经书、写汉字。赛珍珠每天上午阅读美国的教科书、学习母亲布置的功课,而一到下午,就在孔先生的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习。孔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旧知识分子,正直、善良而又严肃古板,教学一丝不苟,指导赛珍珠中文的阅读和写作,学习孔夫子的哲学和处世之道。这样的学习整整持续了十年。

对自己的恩师,赛珍珠充满了感激之情。 1905年,孔先生不幸去世,赛珍珠感到非常的悲痛,袖戴白纱,同他家的小孩们一块在他的棺材前磕头。时年十三岁的赛珍珠进了附近的崇实女子学校,接受初中教育。这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她和中国的女孩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周围的女孩都缠了脚,“走起路来像脚下有钉子似的”。这让她非常的困惑,她甚至为“自己一双大脚找不到好丈夫”,担心过好一阵。有着一双“六寸金莲”的张太太告诉她说:“我为每一个没有裹脚的女孩子感到高兴,因为刚裹脚时,我整夜地哭啊,哭啊,后来双脚就失去了知觉。可不裹脚就要受教育,不然就找不到丈夫。小脚可以找一个老思想的丈夫,受过教育的大脚可以找个新思想的丈夫。在小脚和上学之间,你必须选择一个。”这位张太太的一席话像春风吹开了她的心扉。

“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 赛珍珠曾经这样记忆她的童年。那时的镇江就像长江沿岸的其他城市一样,每到夏季便成了火炉。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流行病在夏季也是格外的猖狂,尤其“热病”猛于虎,早在赛珍珠出世前,赛家已有三个孩子因“热病”而夭折。于是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于1897年在庐山牯岭镇买下了一块清凉的土地,盖起了一座小小的别墅,以供妻儿在暑期来此度假。庐山也是赛兆祥服务的教区,这座教堂原来叫做“耶稣升天教堂”,他几乎每年的夏天都要到这座教堂来布道。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